北京,做為中國首都,也是經濟文化中心,標志性建筑物實在不少,但這些建筑的特點與內涵又與深圳、上海的大有不同,它們大多不以高度論成敗,只把“中國特色”當標尺,這些建筑更多的是以造型、文化和傳承為核心,它們以展示中國特色為己任,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傳統文化。今天小編要介紹的就是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——玉如意。
中國館位于世園會核心景觀區,總建筑面積2.3萬平方米,分為地上兩層,地下一層,總高36米,是園區內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,該館具有結構多變,弧形墻,拱形梁,異形柱,超高、超大、超限等一個個技術難題,是園區內工程難度最大的建筑。中國館的設計承擔著重大使命,它即要彰顯中國國家形象,也要與園區山水格局相協調,使用最新的綠色技術、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,表達出園藝主題,并兼顧會后利用。
中國館依水而建,西側是植物館,東側為千翠池,北側為景觀湖,南側與園區主入口相對,館外的景觀設計包括梯田,這是從廣西龍脊梯田、云南哈尼梯田汲取設計靈感,采用石籠、小料石等材料,結合霧噴、照明等新技術,創造出返璞歸真的田園畫境。
而建筑則借鑒傳統的斗拱、榫卯結構,效仿古人“巢居”、“穴居”的智慧,使用當代工藝,打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型金頂,整體設計呈現為抱月形,酷似中國古代的宮殿,故命名“錦繡·如意”,寓意吉祥如意。
為了建造出如抱月形狀的屋頂,施工中使用到各種鋼結構的構件,包括132根主桁梁、5400根小橫桿、2184根拉桿以及696根水平支撐桿,其中主梁最長有32米,重量達到7噸。中國館的大部分展廳覆蓋在梯田之下,與大地景觀融為一體,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鋼結構屋蓋,屋蓋下展示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奇花異草,像一個花團錦簇的巨型溫室。
不止于外形亮眼,中國館實則非常有“內涵”,它還是一座“會呼吸、有生命”的綠色建筑。根據“呼吸式幕墻”原理進行設計,在適當位置開有通風口,夏季形成“煙囪效應”,冬季產生“溫室效應”,過渡季實現自然通風。
來源:中國幕墻網